
【流年】探幽青原山 (散文)
若非庚子年7月9日那場百年一遇的暴雨,這段時間我是不會生出探幽這座山的念頭來。那場暴雨,讓這座江南名山多處出現(xiàn)山體滑坡,原本綠野連綿的山體像被劃了一道道刀痕,依繞其間的溪流也變得異常濁然。到底傷得如何,我想看個究竟。
這座山,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1611—1671)描述成“自螺川而望東南,其青青者,皆青原也?!甭荽?,贛江老城吉安段的別稱,因城北臨江有螺子山而名。而方以智撰寫《青山水約記》時,身份已是禪宗七祖道場青原山凈居寺的住持,法名藥地大智。這位寧死不事清的明末才子1664年入主青原法席。六年間,除了使祖庭聲名重振,他還引來施閏章、李元鼎、毛奇齡等名流隱士游歷記述青原山水,其本人亦留下了《青原得瀑記》《青又記》《青原漫興》《游洞巖朱陵觀用戎昱閻寀入道韻》等諸多詩文和“天在山中”等崖刻。這些詩文集萃于他補輯修成的《青原志略》里。
方以智、施閏章等先賢的詩文除了記錄享譽吉安的凈居寺、陽明書院,還描述了青又庵、漱青峽、小三疊、定慧庵等自然人文景觀。只是后者,三百余年后多半隱逸于泛黃的文字里。
“一徑穿云萬木深,高崖曲檻盡蕭森?!苯裰嘣?,固然已辟建為景區(qū),且游人如織,但受山林管理體制等諸多因素影響,山之縱深的諸多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未能納入景區(qū)范圍,它們沉寂于蒼莽的山林。
所謂不破不立。庚子年的山體之“破”,讓我循先人的游歷記錄打量起這座名山的真容來。
凈居寺門前由左而右的溪流,今冠名禪溪。溯溪而上,分別是釣臺、長潭、長坑。方以智如是描述:“兩崖如峽,天為之小。鳥道逶迤,白云生焉?!苯宕松叫嗡畡荩鲜兰o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組織民眾修建有油籮坑水庫。庫名,狀物而得。其壩高懸且呈彩虹造型。古人“縈澗而行”,“右窮則渡澗而左,左窮則渡澗而右”。除了寺門右側(cè)的老橋迎風橋、待月橋,今景區(qū)建設沿禪溪新建多橋,分按源流命名為石頭橋、惟信橋、笑峰橋、大智橋,印證青原法系,故壩冠名大鑒橋,寓意法系源頭。生態(tài)修復緣故,水庫開閘放水,露出庫底游線。辛丑立冬,我與國遠兄似在學效先賢,至此循澗而游,竟也探得一番快意。
時而借石渡澗,時而穿越澗岸叢林,如藥公所述,“轉(zhuǎn)數(shù)曲為漱青峽,溪中有方石如棋盤”,藥公的前任住持笑峰大然禪師當年“常坐此終日”。國遠欣然躍上棋盤,講述志書所記軼事。極目四望,發(fā)現(xiàn)天開闊了許多,峽為兩溪交匯之地。方以智《青又記》記載:“溪之源三,一出千佛樓,一出謝坪,青又庵,其一也?!弊鳛榘倏迫珪降乃幑?,早在三百多年前便為我們考究出了青原禪溪的三處源頭。享其成果,我依場景判斷,交匯兩溪左應連千佛樓和謝坪,右應連青又庵。電話詢問當?shù)卮甯刹?,回答竟不知有千佛樓和謝坪地名。
時峽水流淺緩,有沙石淤積。南岸草木掩映,有兩塊崖石峭立,睹之,眼目為之一亮。崖刻一為志書所記方以智所題“漱青”二字,每字掌面大小,上下鐫刻,雖石生裂隙,面存褐苔,仍清晰可辨。一為藥公次子方中通所書崖刻,由上而下、自右至左摩刻:“乙巳臘月七日施閏章愚者弘智胡以寧毛甡方中通堵鳳蒸同游方中通書”。乙巳為1665年。這段文字銘記了1665年臘月方以智父子與友人的一段美好出游。當年方中履、方中通兄弟曾隨父入住青原山,伺奉父親前后,研習詩書經(jīng)佛,造詣頗深。而施閏章、胡萬咸、毛奇齡、堵子威等賢士也借此崖名留青山。我想,這該是大自然和歷史的一次邀約。我的今番游歷,已是榮幸之至。
毛奇齡有詩:盤溪三十渡,總在碧云中。我與國遠兄近些年數(shù)次在這山中游歷采風,不曾覓得“漱青”二字。既然今次有緣,我想探得小三疊應在意料之中。果不其然,我們的愿望達成。
對照古籍所繪山水坐標,我們很快找得小三疊位置。其實就在林區(qū)車道附近。茂密的杉樹林和野生灌木阻擋著行人的視線。遇著久旱缺水,澗流無聲,更是不加注意。國遠所帶的刀具發(fā)揮了辟路見景作用。此兄本屬猴,更顯現(xiàn)出一種與山林的天然親近。
沿溪而上,眼前忽現(xiàn)一面古褐色懸崖,往上細觀,一層、兩層、三層,所謂三疊也。有細流淅瀝而下。1668年初夏,74歲的吉水谷村名宦李元鼎與藥公優(yōu)游山中,寫下《青原山觀瀑小記》。他如是描述:
再行里許,灌莽駢織,泉流汩汩,知瀑不遠。忽聞崖上聲振林木,蓋侍者爆竹以驅(qū)山獸者也。舍輿,同藥公步而上,則小三疊石刻卓巖間。泉從上落,三折而益大。下有小潭承之,珠散璧瀝,雨驟風掀,具體而微。離瀑不二三尺,有石插出如砥。同藥公坐其上,啜茗聽泉,冷翠侵人。藥公曰:“未也,其上猶有三疊焉,視此較小,為虎所踞?!奔鼻彩陶邚娜讼鹊?,皆有怖色,乃縱火焚之。
國遠從旁荊叢攀上十余米高的崖臺,我觀之如猿猴。再往上攀,只能聽得其聲,“上面還有三疊”,印證藥公所言。又聽得其呼:“哇!老虎洞?!毕椅茨芡室欢?。李公記言:“旁有虎洞,洞可容十余人。光潤凈徹,為虎居無疑。有三古樹,箝洞參天。洞若借抵于樹然者。壽藤怪松,紛亞披覆,真勝境載!虎能讓,以快游人,虎亦韻矣?!蔽蚁嘈挪①澐诶罟木烂枋?。只是可幸又可憾,今沒了老虎,輪得國遠兄這只猴子充霸王。李元鼎老人曾題一絕于崖石:“青原瀑布護蒼苔,誰向山泉辟草萊。莫謂老人難濟勝,扶筇親到上頭來?!币粋€可愛可敬的老頭躍然詩行?!伴_徑人何在,題詩壁可傳?!辈恢嗽娍淌??這首詩,連同藥公所刻“小三疊”,國遠兄都未能找著。
小三疊瀑流從千佛樓溪而來。方以智在《青原得瀑記》中記載了瀑布得名由來:
愚山興爆發(fā),從險崖攀葛以上,諸客徐徐集,見愚山踞崖采水而嚼之。飄飄乎仙哉!共擬何名?以其石瑩,宜名玉井;似蓮花漏,宜名玉漏;上有崖穴,古楓牚之,宜名楓崖。愚山曰:“實三疊也,以讓廬山五老,應目之為小三疊。”客爭賦詩。
施閏章號愚山,方以智號愚者。1666年夏,這兩位安徽老鄉(xiāng)再次攜手游青原深山,同游者有沈治先、楊商賢、溫玉山、徐伯調(diào)、吳舫翁、郭入垌、丘福臣、林祖涵。
這么多的名流雅士集聚青原山,是山水的魅力,是文化的力量!僅《青原志略》就收集了黃庭堅、胡銓、楊萬里、文天祥、解縉等唐宋以來名家詩文五百多篇。青原山,寶藏也!
壬寅初春,陰雨連連。恰逢雨水節(jié)氣,我與國遠約上媒體名記建華兄再游小三疊。那刻,瀑如白練,水霧浸涌,轟然壯觀。建華兄啟動無人機拍攝了諸多實景,連呼不虛此行。
“青原青未了,把臂入林深。”青又庵是我和國遠辛丑探得的又一處人文遺址。位于今市林科所工區(qū)用房旁,一溪之隔。施閏章在《游青又記》中寫道:“枕青原而夾出山谷者為青又,予聞之藥公,以其山緬邈不盡,故名。”今址存故基殘垣,古木遮蔽,古藤纏連,古風浩然。凈居寺高僧妙安大和尚率眾僧徒實地勘查確認,現(xiàn)已與林區(qū)協(xié)商,仿前人辟園種茶。
歷史為我們沉淀了諸多遺址,唯有大自然努力保持著青蔥的原野生態(tài)。懷抱,是一種保護,也是一份大愛。
有道是:“山之幽,固不可勝窮也?!北偃缜Х饦?,辟如謝坪,辟如堪庵,辟如“關門”。皆如淘寶,留待他日再訪。連天都在山中,人何其微微也。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