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香】武漢小弟牽掛著上海老大(隨筆)
上海疫情在武漢戰(zhàn)勝新冠病毒兩年多以后,于今春大反彈、大爆發(fā)直至由浦東到浦西的按鍵封城,奧密克絨還在肆虐、被感染人數(shù)還在日日攀升,確實讓人揪心,讓黨中央牽掛,讓全國各族人民牽腸掛肚。上海老大,你怎么了?是不是可以自省一下,向武漢、深圳等各位小弟學一點呢?中國有古訓: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成其高。(戰(zhàn)國 荀子)
我們武漢,兩年前首當其沖遭遇新冠病毒襲擊,果斷按下了一個大都市的暫停鍵,在這次戰(zhàn)疫情“封城”后,武漢人的性格一下收斂了,沉默了;因為武漢人向來火熱、張揚、激情、潑辣、灑脫而豪爽,煙火味中還透著一股大氣,恣肆隨意里又不乏莊嚴與擔當。隨后,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zhàn)役中,武漢這座城市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做出了太多犧牲與奉獻。在抗疫作戰(zhàn)的那段時間,金銀潭醫(yī)院全院六百余名醫(yī)護人員在張定宇的帶領下勇敢而有序地奮戰(zhàn)于最前一線,成為武漢人的驕傲! 57歲的張定宇院長是位身患罕見“漸凍癥”絕癥的人;而與張定宇同為醫(yī)護人員的妻子又不幸確診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讓分身乏術的張定宇內疚不已。為料理病患而無法照看妻子的張定宇,自評自己也許是個好醫(y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幸運的是,經(jīng)過治療,張定宇的妻子痊愈出院,張定宇又動員妻子能捐出自己的血漿去救治危重患者,這就是武漢人的豪邁大氣。
武漢人民不幸全球第一個就碰上了這個千年不遇的新冠病毒,在頭上肆意攻擊、作威作福;但張揚的武漢人很聽話,家家戶戶退避三舍,嚴防嚴控。武漢人也真了不起,能屈能伸,禁閉在自己家里,足不出戶;七天突擊奇跡般地建成了兩座方艙醫(yī)院,對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應收盡收;前方醫(yī)院在全國人民的大力馳援下,萬眾一心,各大醫(yī)院的治愈率已顯著提升。
當時,武漢也是像現(xiàn)在這樣正進入暑季夏天,可炎天暑夏,對武漢人有一種柔情,武漢人歷來不怕熱,還把它當成一種市井閑逸生活去江灘或吉慶街夜生活的消遣自樂,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武漢人的生活樸實溫情。外國人就說武漢是中國最平民化的都市,生活底蘊十分醇厚,而這種閑散的市井文化,是它的真實寫照,這里滲透著武漢人的一種通達、豪爽。那個非常時期,千家萬戶,在家里自閉了一個多月的武漢人,都能以大局為重,各人在家安頓好自己躁動的心,做放達逸志的人,贏得在流光中的一份自持,最后讓自己的心,在那年整個一個春天的春風春雨中,閉在家里也滌蕩得心里澄澈而寧靜。
可自從前幾年女婿工作變動到了上海,那幾年我年年到上海去過年。我到上海的感受,還帶著過去的舊思想,雖然冬天也冷,但感覺與其它大都市的明顯區(qū)別,是上海女人和弄堂。過去人們感受是上海有排外情緒和過于高傲,這也許是一種偏見。過去總以為上海女人有東方神韻,有國際前衛(wèi),有女性之美;總認為氣質冶艷明麗的女人和宏大壯偉的大上海結有不解之緣,也總以為上海女人的禮儀修養(yǎng)是上海灘上一條靚麗的風景線。以前從電影中得到的印象是我在外灘或在南京路上聽到有上??谝舻哪贻p女子,看到她們走過時顧盼多姿,她們美的特點是優(yōu)雅;我上世紀下海做服裝生意去上海打貨,看商店的服務小姐,相貌平平,卻風情萬種;有的嫣然一笑,嘴上有萬千嫵媚云集,讓人發(fā)現(xiàn)有一種職業(yè)性的遒美與神韻,可后來多次走在南京路上,感覺怎么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呢?
后來我也多次穿走上海老城區(qū)的弄堂,感覺就不一樣了。我喜歡清晨到弄內尋一家小洋樓下面的小店吃早點。從弄堂這頭的小鐵門進去,尋得一籠皮薄湯鮮的小籠湯包,輕咬慢吮,其樂無窮。吃飽喝足后,走向另一頭鐵門時,深深感到穿走上海的弄堂,既有一種懷舊的情緒,也有大上海與其它大都市不一樣的文化感召力,這也許是大上海是國際熱土與沸源的內在原因吧!所以我認為上海不應該因為一場疫情就將自己老大的形象弄得灰頭土臉的,應該盡快振作起來,從疫情震中快快走了出來。
是的,誠然可見,在這樣的大災中,封城封區(qū)封家的時間又不是一個短時間,人都有七情六欲,煙火氣十足的平民老百姓要過日子,此時才不禁想到,何以滋養(yǎng)這些自閉的家庭?這種時候,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人都不是神,易中天先生曾經(jīng)在武漢封城的日子里寫過一篇文章:<<沒有一種本職工作叫做該死>>,后來又有湖北作家方方的一篇<<我的遺體捐國家,我老婆呢>>,這兩篇文章以公眾號的名義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實話實說,人性十足,也許舒緩了當時眾多宅閉在家里一些人心中的一股壓抑氣。誠然,人一出世,一輩子爭于世,一輩子懷著憂患意識入世,一輩子難于解脫人生的種種心結與羈絆;我忽然悟出如今面對這么大一個要命的災難,是不是要有點適世的心態(tài)了呢?是不是應該懷著一點大化的超脫一點心境看待人生呢? 在這次瘟疫橫行的大災中,何以滋養(yǎng)千萬個宅居封閉的家庭,我仍以為燦爛的中華文明,熠熠生輝的古代文化,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底蘊、帶來了我們人生價值定位和精神路向,我深信,只要耐著性子,安然與家人同舟共濟,共度時艱,因此次宅閉的錘煉,而具有了豐富的安靜,一定能在解封的日子里,活出一種鮮生的滋味。
在目前共同守“滬”的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從大災中得到警醒警示,我們決不可中道而輟其足,武漢人那時聽話宅守,上海老大此時也應學武漢聽話宅守,這是一種愛國情懷,我們是決心要成功的人,己經(jīng)成功了一半,堅持就是勝利!因為武漢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守“滬”保衛(wèi)戰(zhàn)是黨中央親自指揮的,人只要有一種信念,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這樣調動全國各地的千軍萬馬馳援大上海,有了信仰的警醒、信念的支撐,上海人應像武漢人一樣,什么艱苦都能忍受,這種偉大的情感,是這次戰(zhàn)勝疫情力量的源泉。
中國必勝!大上海必勝!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