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緬懷我們的先生(隨筆)
同道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教師節(jié),寫這篇文章一來是緬懷我們尊敬的中醫(yī)大師謝海洲先生;二是為了預祝謝海洲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大會圓滿成功。
有朋自遠方來,從遠方來坐到一起,坐到一起緬懷為中醫(yī)教育事業(yè)和臨床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謝海洲先生,這是中醫(yī)界的一大盛會,也是中醫(yī)界振奮人心的大事,
我想這次盛會一定能起到緬懷前輩繼往開來的作用,也一定能在中醫(yī)學術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引領導先生的話“中醫(yī)是打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在每一次百姓同疾病做頑強抗爭,還是在重大危急存亡的傳染疾病抗爭中,中醫(yī)人和中醫(yī)都經受住了考驗,為保衛(wèi)人民的健康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熱潮中回望過去,中醫(yī)取得的每一步進都是先輩和后生的精神融合得來的。正是有無數(shù)先輩的付出,才有了如今大好的中醫(yī)前景,我們撫古思今,緬懷先輩,繼承他們的成果和遺愿,開啟新征程。
緬懷前輩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不忘前輩的初衷,方得始終。中醫(yī)的初衷其實就是保衛(wèi)人民的健康。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我們的臨床療效,療效是救死扶傷的保證,中醫(yī)是經驗醫(yī)學也是臨床醫(yī)學,臨床療效能夠達到什么樣的高度,中醫(yī)就能夠達到什么高度,高處不勝寒,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這樣我們才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一位大師的成長不是一個人的成長,一棵大樹的成長背后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大森林,新叢勝過老眾枝,全靠老枝來扶持。古人著書今人看,先生著書后生讀,著書人嘔心瀝血,讀書的人欠著書人一個認真。無法想象沒有傳承的中醫(yī),沒有前輩繼承的精神糧食,中醫(yī)能夠走多遠。
如同謝老說的:“我之所以在中醫(yī)藥學上取得一些成就,和我熱愛醫(yī)學、努力讀書、刻苦鉆研、勤勞寫作密切相關,但也歸功于首長的關懷、老師的教誨、同道的支持、學生的幫助?!敝x老用感恩的心緬懷他的老師:趙燏黃教授、江南名醫(yī)徐衡之、章次公、仉即吾、金書田、瞿文樓、張文松、肖龍友……謝老曾經也是學生,和我們一樣有過迷惘,有過驚喜。
中醫(yī)有學派之說,而學派又引發(fā)了爭論和碰撞,以至于碰撞的火花點燃了中醫(yī)偉大的光芒。一代一代的傳承,一代一代的探索,從沒有終止過。我們緬懷先輩的同時,更要感謝我們遇到了一個文化自信的好時代,一個重視中醫(yī)的好時代,這才讓同道們有機會坐到一起,坐到一起回憶我們中醫(yī)所走過的路,坐到一起緬懷先賢,緬懷謝懷先生。傳承好繼承好前輩的寶貴學術 我們才能守正創(chuàng)新。
師者,授業(yè)解惑也,學而誰能無惑。遇惑不從師終不得解也。中國的文化傳承一般來說有兩種傳承方式,一種是言傳身教,一種是靠閱讀作者的著作。當然無論言傳身教,還是自學成才。讀書對學醫(yī)說始終是一件挺重要的事,許多老師都在做一件事,白天臨床,晚上讀書。
中醫(yī)又屬于臨床醫(yī)學,注重臨床實踐。故而中醫(yī)傳承有一種師帶徒的模式。就我們讀者而已,能跟著大師學習,可能有時間但鮮有那樣機緣巧合,偏偏讓你撞上一位中醫(yī)大師。就我們普通中醫(yī),讀者說,讀書讀好書也是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只是要走許多彎路。
我是謝老的讀者,不敢說是謝老的學生,但是我知道我的思想里活著謝老的思想,謝老的高徒姚乃禮先生和楊增良先生共同編過一本書,這好像孔子的學生收集孔子的言論一樣,把謝老的學術和臨床經驗收藏在里面。如果我們跟著文字遨游我們也能感覺到謝老就在我們身邊。
這本書既有臨床常規(guī),又有蹊徑妙法,在醫(yī)案精解中,在重點提示中如庖丁解牛一樣,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地深入謝老的中醫(yī)世界。說了半天或許大家都想知道這是什么書吧?這書就是《中醫(yī)雜病證治心法》。
先談臨床常規(guī),學中醫(yī)的都知道,中醫(yī)常規(guī)是辨證論治,這個辯證思維是用中醫(yī)的哲學思陰陽五行,八綱臟腑經絡思考問題,然后根據辯證的證候用中醫(yī)的藥方決問題。有辨證論治的思想說明就有臨床常規(guī)。這是中醫(yī)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吨嗅t(yī)雜疾病證治心法》寫了二十五種雜病。每一種雜病都有常規(guī)辨證論治。但是并不和教材的辯證一模一樣。而是有他獨到的認識,比如說內傷頭疼一章說,將內傷頭痛分成肝陽上亢、痰濁上擾、瘀血阻腦、痰食中阻、腑氣上攻、中氣不足、血虛不榮、腎精虧損。腑氣上沖就比較容易被忽視,以前的課本也沒有這個分型,這也是臨床思摸索出來的經驗。對拓展辨證論治思維有幫助。
談談蹊徑妙法,這也是這本書一大亮點之一,讓我們在常規(guī)之外認識謝老臨床的經驗和用藥技巧同時講解謝老的一些自創(chuàng)方,比如化瘀通絡方,比如補腎榮腦湯的藥方原理。
接著說說醫(yī)案精解,醫(yī)案精解分醫(yī)案的解讀認識,和用方用藥的原因講解,這就是實打實的臨床實戰(zhàn)經驗,就我看許多雜病的認識完全已經超出了常規(guī)的思路,原因我想說因為疾病導致的轉剛或者后果都是因人而異的,因疾病輕重緩急不一樣,思維自然就各不相同,這就讓中醫(yī)的思維從常規(guī)變成了一種靈動的活,估計里面還有一定靈感,這只是我個人猜測罷了。
再談談書里面的重點提示,重點提示用思維導圖來認識疾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有理有法,思維靈活學術嚴謹。在治療藥方中還對藥方中的藥對組成優(yōu)勢一一講解。古人說中醫(yī)不可告人的秘密是藥的劑量,在重點提示中思維導圖后面,接著講解了一些特殊用藥的用量的不同藥效。什么藥用多大量什么效果,大劑量能夠收獲什么樣藥效,娓娓道來,不厭其煩。
其實真正精彩的地方只有讀者親自去閱讀感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這里我也由衷感謝姚乃禮先生和楊增良先生為我們編著了謝老的這本經驗之談,我相信里面也可能包含兩位先生的經驗之談。
因為有著書立論的先生,才有我們跟著文字去學習的進步捷徑,捷徑的背后說著書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摸索,讀者的確應該敬畏文字和文章,特別是面對一本經驗的中醫(yī)書籍。
我記得,曾經我用《中醫(yī)雜病證治心法》上的一個補腎榮腦湯治療過一位神經異常的病人,效果非常好。從此增強了我對中醫(yī)治療雜病的信心。我也用補腎榮腦湯和化瘀通絡方合方調理中風的有疾病亂投醫(yī)的。為什么這樣說,不是說謝老、楊老和姚老亂投藥,這幾位先生學術是非常嚴謹?shù)?。而是這是一本治療雜病的書,這些病人如果沒有遇到如良醫(yī)就可能得病急亂投醫(yī)。有的還找偏方什么的,自己亂抓藥。這書為解決一些雜病開了一些蹊徑,這書的一個特色就是怎么樣用中醫(yī)思想治療疑難雜癥。其實話又說回來了,其實也有常見疾病,比如失眠呀,痹證呀,這雖然是常見的疾病,但是疾病到了一定程度,也能夠讓醫(yī)生世事無常,投藥如石投大海。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似乎感覺需要有些別的思想或者方法可以讓自己用的方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如果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惘就對了,就應該認認真真看看書中的蹊徑妙法,看看先生是怎么思考問題的。如果能夠有所心得用于臨床,一定能夠開闊思路,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老師可以是言傳身教的老師,也可以是載著作者靈魂思想的書籍。它是前人和我們交流的載體。就文學或者哲學如果我們要緬懷一個作家,只要我們看了他的書就可以寫評論或者讀后感。而醫(yī)學就不一樣,需要把學術或者經驗用于臨床得到療效,以療效和醫(yī)德以及醫(yī)術來緬懷。
讀書依然是教育里面低成本的投資,像我這樣用讀一本書的方式緬懷先賢的方式不知道有沒有,但是我樂意這樣做,更樂意讀一本書緬懷一位先生,以至于緬懷更多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先生們。
昨天,聽朱又春教授講謝老和金龍膠囊的故事,朱教授末尾說沒有謝老或許就沒有今天的金龍膠囊,今天的金龍膠囊為許許多多患者帶來了安康,在研究生產過程中遇到困難,謝老一如既往支持,無疑謝老是智慧的也是慈悲的。然而關于更多謝老的故事我們都聞所未聞,自古為醫(yī)者作傳的不多,以至于我們對許多醫(yī)家缺乏考證的資料,許多醫(yī)家我們有太多的待考。就留下這個故事讓朱又春教授講吧,我相信先生還有許許多多關于謝老的故事,敬請大家都參與到發(fā)掘先輩故事中來吧,彌補那些空白和待考。希望更多如謝老的故事感動和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謝謝大家的聆聽,就讓我們一道聽著謝老的故事,來繼承先生的學術思想吧,就讓我們一道讀著他的著作緬懷謝老吧!祝謝海洲先生一百周年誕辰學術圓滿成功。祝先生的學術為人民帶來更多美妙的福音,造福人民和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