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游觀音山記(散文)
家鄉(xiāng)人把上觀音山叫朝高山,足以看出此山的險峻高遠(yuǎn)和在人心里的位置。因觀音山和秦嶺第二主峰首陽山相毗鄰,兩山雄姿巍峨?yún)⒉?,其間九峰朝揖,綿延似海,林蔭蔽日。風(fēng)景野趣,四季奇特;歷史傳說,俯拾即是。歷年來四方香客游人朝圣觀光,絡(luò)繹不絕。尤其是初夏逢觀音山廟會日,山間更是一番“行者休于樹,歌者行于途,前者呼、后者應(yīng)”的逛山民俗畫。
人生豈能常少年,高山峻嶺多畏難。十幾年前,從耿峪白楊叉帶領(lǐng)初三學(xué)生上過觀音山,為賞景亦為磨礪學(xué)子的意志。想起和孩子們翻山越嶺,健步如飛如履平川的勁頭,覺得年輕真好;而今邁步重朝觀音山,欲從悟真寺登鷹嘴峰,順梁上去觀音山,已是華發(fā)生兩鬢的中年。首先我想到了手杖。慢走緩行備足干糧,是登山的要訣,而手杖又是登山的援手。
剛走到鷹嘴峰狀元廟,就看到許多登山手杖放在那里,這些都是一撥撥登山者留下的,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拿起一根被摩娑得光溜溜的手杖,腦海中立即閃現(xiàn)出“手持綠玉仗,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句,手里這根拇指粗的手杖當(dāng)即似乎有了魔力,我亦似乎有了詩仙的灑脫。
從魁星樓到黑虎殿這段山路雖蜿蜒上繞,但坡度不大而寬敞,沿途雜樹綠植撒下些許陰涼??吹綇R宇,就停下扣拜布施。最有意思的是看見有人在梁上平闊處建了豬舍。豬舍門是開放的,三五只拖著大肚子的或白或黑的長瓢嘴二師兄悠然地在豬舍外的空地上漫步,十幾頭小豬崽歡實地在空場地上戲游,這種散養(yǎng)式的豬讓我想起了現(xiàn)代化養(yǎng)雞舍中那些在逼仄柵欄中不容轉(zhuǎn)身的籠養(yǎng)雞抻著脖子咕咕叫的可憐。一群黑炭似的烏鴉在豬舍旁的高樹上繞樹盤旋、哇哇私語,仿佛在伺機搶奪豬槽里的吃食,幾只白鵝卻步態(tài)高傲地在一塘秋水邊踱步??粗杂蔂顟B(tài)下飛禽走獸的悠然,我心想:如果山里有狼,還會不會上演狼跳進豬圈咬豬、背豬的畫面?
從黑虎殿兩棵古柳起開始進入密林區(qū)。峰在回,路在轉(zhuǎn),山路愈來愈仄愈陡,青藤翠蔓愈發(fā)葳蕤茂密,遍山濃翠中大家心力尚勇,都在奮力登攀。眼看著一山放過一山攔,仿佛陷入了山山連環(huán)的圈子里,時而迂回下繞,時而拾階直上,每一步都得踩實邁穩(wěn)。偶或駐足小憩,觀景、流連,涼風(fēng)一陣陣拂拭額頭的熱汗,目之所遇,似乎才真正找到和大自然對話的語境。青苔石上密布,老藤繞樹攀援,倒木慢慢枯朽,這是原始林區(qū)逐漸呈現(xiàn)的地貌特征。石壁間一簇鮮亮的野花,枝頭偶或垂下的一枚野果,林間舞動的一只彩蝶,都讓人能嗅到自然的芬芳?xì)庀ⅰ_蛋莨┓钤谀切﹣y石砌就拙陋卻結(jié)實的山神廟里的山神,心里滿是對大自然的虔敬之意,滿是對常年累月開鑿山道修葺寺廟善人義工們的感恩。聽說,觀音山十幾個廟宇土木工程,全是由千戶村和周圍十里八鄉(xiāng)的義工、巧匠完成的,人們肩挑米面油蔬,背扛磚瓦石灰水泥等器具,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才有了現(xiàn)在的樣貌。
越向觀音山山脊梁深處漫溯,越覺的古木石壁的原生態(tài)深深吸引震撼到我。那些合抱粗的數(shù)百年大樹莊嚴(yán)肅穆地挺立在山道旁,蔭蔽著旁邊的小廟。有些樹扎根在石縫間,有些樹根裸伏在山道上,堅韌似鐵,成了天然的“根階”,腳踩在上面,像踩在石階上一樣穩(wěn)當(dāng)。有棵“爬爬樹”,樹身已傾斜與地面形成夾角,但虬曲的根卻像鋼筋扎在土中,樹干依然生機盎然。有些石階依巖壁而渾然天成,看不出人工鑿刻的痕跡,有些石塊像列石一樣排列成石道。在石壁立陡的藥王洞附近,從白楊叉和從梁上走的山道合而為一。相傳藥王孫思邈當(dāng)年在觀音山采藥遇雨,曾躲避在這塊石崖下的洞窟里?,F(xiàn)在的藥王洞香火很旺,人們?yōu)榱吮磉_對藥王爺?shù)某缇?,躬背屈身爬上架在石壁旁的木梯,叩拜藥王祈福時,還能站在危崖上與身邊出岫的云朵合影。
越接近觀音山峰頂,越得補充供給振作精神。同行的登山達人,像毛老鼠一樣輕巧地飛身而去,連咚終的心跳也猶如擂響的戰(zhàn)鼓。耳畔已隱隱聽到登頂者的歡呼聲?!坝^音山,我也來啦”!恨不得肋下生出雙翼,腳底下生出風(fēng)火輪的我,甩一把額頭的熱汗,也要一鼓作氣登上峰頂,感受下千山萬壑都踩在腳下的豪邁。
參拜觀音時,心中默念著“佛主慈悲”的我,忽然覺的心竅洞開:只要人人對萬物眾生心懷慈悲,力戒“貪、嗔、癡、慢、疑”五毒,人人皆可自修成佛。吃罷廟上七十八歲老大爺做的漿水面,坐在觀音廟前的石階上小憩,吹著新秋颯爽的風(fēng),真想放歌一曲??晌抑皇庆o默著,耳畔傳來佛家弟子猶如天籟般的誦經(jīng)聲。
站在觀音山眺望海拔2719米的首陽山,仿佛近在咫尺,卻仍隔著幾十里的距離,眾多游客皆在此止步。有些躍躍欲去者,見同伴有畏難情緒,就勉強作罷。我不禁想起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名句:“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只有這么切近地望著首陽山,我才真正理解了王安石當(dāng)時游山的心得。做事如登山,有心志,有能力,不懈怠,不瞻前顧后,不問結(jié)果,只管去做,就不會留下遺憾。
下山雖輕松,卻是考驗腿腳功夫的時候。足下稍有把持不住的虛飄,就會打滑、跌跤,甚至?xí)罟牵藭r的手杖更是功不可沒。觀音山雖非名勝之地,但它有著秦嶺原始林莽的幽深,充滿了靈異和野趣。擁有這么幽美的峰巒林壑,人們應(yīng)該像保護心靈的后花園一樣去珍愛它,而不應(yīng)只知索取享用,讓它受到人為的污染。觀音山正殿下沿途林間那些花花綠綠的人造垃圾和隨意丟下的衣物,像刺目的牛皮癬一樣玷污了山的美好。只有保持自然生態(tài)的潔凈和諧,人類才配得上它的靈性、顏值,才真正能消除人類對自然犯下的罪過。
歸途中因在岔路口走錯方向而迷路,多虧遇山民熱心作向?qū)В荷谐氖彽慕缽奶偬}蔓架下走出來找到正道,心里有種遇赦般的欣喜。覺的光著膀子趿拉著拖鞋,穿山越嶺把我們引向大道的人,莫非是觀世音的化身?;厥装自茪w而巖穴暝的幽幽鷹嘴峰,一輪秋月正爬上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