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性格與命運(散文) ——讀紅樓夢所感
有道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聽著有些武斷,也有些冷漠,但細細琢磨,折射出的恰好是“性格決定命運”。
《紅樓夢》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大金花可謂實至名歸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千金小姐,可能在當時社會上,除了皇家格格們之外,也就數(shù)他們家的這四大千金最金貴,她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進門有人端茶遞水,出門有人前擁后護,就連睡覺也有姑娘丫頭們守在簾子外面隨時聽候使喚,至于錦衣玉食什么的早就不稀罕,反而稀罕的是劉姥姥地里打下的山藥紅薯。但同樣在人人守護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姑娘們,其人品性格卻有天差地別,這種差別,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決定了這四朵金花的同途殊歸。
這里想要講的,便是賈家二丫頭,被賈老太太稱為二木頭的賈迎春。從老太太對這個孫女的稱呼上,似乎也能感覺出長輩對這位千金小姐的不滿,或者不認可,雖然“二丫頭”這個稱呼似乎只是突出了一個“呆”,但這個呆,絕不僅僅是木訥,而更多的是缺乏溫度和靈性,也最終導致了自己悲慘的命運。
賈家四朵金花中,老大賈元春在花蕾初開,便“有幸”得招進宮,后又得皇上寵幸而升為貴妃,面上看可算風光無限,也讓她的家族,特別是她的父親賈政臉上很有光,但假如站在元春自己的立場,其實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劇呢。身在深宮不由己,得處處留意、時時小心,得防小人還要防皇上,四堵高墻之內(nèi),是無盡的天日。這些都可以從元春省親那日的淚水中略見一斑。當然元春娘娘最后的結(jié)果我們都知道,二十來歲年紀輕輕,便花落人隕,慘慘離世。元春作為家里的長女,存在于那種社會,那種家庭,最后淪為家族與皇室之間的政治犧牲品,似乎是一種必然,這也不是她能左右的,所以對于元春,我作為讀者,其實只有同情,并不能過多評價,畢竟身在泥潭,弱女子又能怎樣?或許以命護佑家人的周全,也算有所值了。
回頭再看看三丫頭探春。探春是趙姨娘所生,與賈環(huán)同胞,均為庶出,但探春與她的生母,弟弟完全不一樣,這也很奇怪,暫不究因,單說探春本人。在四朵金花中,探春是唯一一個遠嫁南國的女兒,這其實與其出身,性格都有直接的關(guān)系。探春庶出身份,加上一個不爭氣的母親隔三岔五來羞辱她,所以其實她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想法,逃離這個環(huán)境,更是逃離自己的身份。探春心智聰明,目光靈慧,且具備同齡人難得的管理能力,所以這些都或許是南安太妃能看看上探春的原因。這種種內(nèi)因、外因一致成就了這位如花似玉的千金,其“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散”之路。在當初交通不便加上封建制度所限,女子出嫁不是說能回來就可以回來的,因此歷來對女子“遠嫁”有芥蒂,也視為不好。探春這一走,便是一生不歸,便是永別。因此就當時而言,探春的三千里遠嫁或許是悲劇,不過假如拋開兒女情長,故土深情,僅僅就探春個人而言,或許這條路反而是對她最好的歸宿。有考究說探春到了南國,幾經(jīng)爭斗,憑借自己的實力站穩(wěn)了腳跟,也得到了國王的寵愛,順風順水。也有野史說,其實探春并未到達南國,而是在半路上被人陷害而命喪大海,當然這是外話了,我寧可相信探春的結(jié)果是好的那個,因為曹公在前文的種種隱晦,以及判詞“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都似乎說明了這一點,雖然遠了點,但遠,或許是遠離是非,遠離非議,一切歸零然后東山再起。探春是十二釵姑娘們中,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角色,我希望她的人生是如意的。
行文再繼,說說小妹妹惜春。惜春在《紅樓夢》中的年紀大約只有八到十二歲之間,放在當今,就是一個整天給父母撒嬌的小丫頭而已,當然在紅樓中,也是因其年紀尚小,筆者著墨不多,但其實惜春就本質(zhì)上說,是一個十分悲劇的人物。
惜春父親賈敬早早便沉溺于念佛修行,不問家事,更不理子女,其母親在惜春出生不久后便撒手人寰,所以惜春基本一直是跟著王夫人在東院里長大的,她是四朵金花中唯一一朵長在榮國府里的寧國府的女兒,也是唯一一朵“孤兒花”,說到這里便忍不住對這個最小的千金心懷憐憫?;蛟S也是這種出身所致,導致了她的性格有些孤僻,少言,也導致了她過早看破紅塵,看透了人心冷暖,所以在家族遭遇抄家,她的選擇便是緇衣頓改昔年妝而獨臥青燈古佛旁。對此我們只能深嘆一句“可憐繡戶侯門女”。試想一下,那時那年的惜春大概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小姑娘,脫去錦裝,換上緇衣,在清冷孤寂的廟宇里,油燈作伴,手捧古卷,漫漫長夜……怎是一個可憐之字,詮釋了得。對于惜春,我們說她生不逢時也行,不過我還是要講,惜春是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的,她寧可選擇孤獨守青燈,也不愿意選擇流落紅塵而被俗世沾染,這何嘗不是一種高潔。
最后來重點說說二丫頭迎春吧。對于迎春,是我這里想說的重點,也是行文的目的。迎春其實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但對于迎春的悲劇,相比與她的小妹妹惜春而言,我個人少了些悲憫,但多了些預判。
迎春是賈赦女兒,賈璉的同父異母妹妹,庶出。其父賈赦荒淫,其兄賈璉無能,加上她又是庶出,因此或許是周遭環(huán)境所致,她自小不愛過問他人事,這可能是我唯一能給她找的一個借口了。其實迎春人品并不壞,但得怎么看。欲說其人,得先說其事。
舉例一,說那日丫鬟發(fā)現(xiàn)迎春的累絲金鳳釵不見了,要知道這個釵子可不比普通的金釵玉釵,它可是四姐妹每人一套,純金高玉,精工打造,價值連城的高端首飾,每逢節(jié)日,四姐妹基本都要佩戴,為盛裝出面的東西。鑒于此,大家對此格外緊張,最后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是惜春的奶娘賭博輸錢,偷偷拿去當了。這種事情就好比家里雇的保姆偷了主人的鉆戒,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不可饒恕的,金錢的損失是小,重點是事情的性質(zhì)。鑒于此,大家一致建議迎春必須好好治理一下奶娘,更何況“罪人”卻反咬一口說“平日里為小姐買東西少說也貼進去了三十兩銀子了……”但此時的迎春,只是斜在床榻看書,至于真看假看暫且不論,可能也是一種逃避和遮掩吧。這件事表面看是迎春寬厚仁和,但其實是一種不作為,不擔當。所謂不作為,是對下人的沒原則,作為主子,作為“管理者”,對規(guī)矩沒有底線,只會讓規(guī)矩被毀,這破壞的不光是她房里的規(guī)矩,其實更是整個家族的規(guī)矩。而所謂不擔當,是一種面對問題的逃避,要知道,小姐們的首飾都是丫鬟在管理的,丟失了,第一問責的便是丫鬟,挨打的也是丫鬟,如今丫鬟找到了,需要你這個領(lǐng)導決斷,你卻不管不問,你讓丫鬟們?nèi)绾巫鋈??毫不考慮下人的處境?
例二,平日里吃齋念佛的王夫人,因一個不該出現(xiàn)卻出現(xiàn)在大觀園里的錦繡囊,而組織嘍羅們對大觀園各房來了個突襲般的大搜查,一查寶玉房,無獲,二查黛玉屋,亦無果,再查探春處,碰了一鼻子灰,然后便到了迎春屋子。當然她們是不查小姐的,是查小姐們的丫鬟們。此時,迎春面對帶隊來查的鳳姐以及老媽子王善保家的,說的話卻是:“嫂子你盡管查她們,查出問題來,帶出去該打打,該趕出的趕出去……”當我看到迎春的這個反應的時候,實話講第一深感悲憤,第二深感失望。要知道你是這些丫鬟小姑娘們的主人,他們平日里伺候你,照顧你,也是陪著你長大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你是大樹,他們是給你培土澆水的人,那么大雨來的時候,你是不是該給他們一點遮蔽的地方呢,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迎春的妹妹,探春了,人家探春在面對來查的隊伍時是怎么說的:“我們的丫頭們都是小偷,我就是窩主,他們偷的東西都在我這里,要查就查我,不許動我的丫頭們……”
迎春這種遇事就逃避,不顧及任何情分的做法,著實是讓人心涼,如此作為,怎么能讓這些小丫頭們對你忠心不二呢。當然這只是比較典型的兩個事件,照此看,迎春平日里的作為,不論對下人,還是對家人,甚至對自己,都不會差別到哪里,逃避,軟弱,盲視,甚至無能,這一切都是因,也是果,只是果暫未到,若來,便是終了。
事實上迎春的軟弱和不作為、逆來順受等這些性格,也是直接導致她悲慘命運的原因。迎春嫁給中山狼孫少祖后,曾有回來過娘家,而且娘家人也看出了她的不順,但她依舊閉口不言,最后的結(jié)果大家都知道,被中山狼活活打死。
迎春的結(jié)局,不得不說讓人憐憫同情,這是一個花季少女的莫大悲哀,但任何事情都有辯證性,試想假如嫁給孫紹祖的是探春,結(jié)局又將如何?或許在孫第一次要動手的時候,就被探春的氣勢制服了,或者被打一次后,便告知賈府,然后賈府出面弄死孫少祖,總之不至于像迎春這樣被打死也不吭一聲。迎春平日的秉性,為人,做事方式,是她命運的第一責任所屬。要是再站得高一點看,迎春往日里或許做了太多對不起下人的事情,也有不少貼身丫鬟因她而深受冤屈,所以,迎春的慘劇,或許是一種因果的圓滿吧。只能感嘆一句“金閨花柳質(zhì),一載赴黃粱?!?br />
人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大多在負面的立場上用,不得不說有一定的片面性,也有足夠的冷漠感,但不能否認這句話所透露出的因果哲學。當下有句話叫:“思想決定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生而為人,需要有所主見,需要有反抗精神,懷疑精神,需要有所棱角,有所方圓。這種源自于性格的,或者所謂的秉性的東西,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路,或喜或悲,很大程度上都得歸于性格,好學是一種性格,好強也是一種性格,反之軟弱是一種性格,逆來順受也是一種性格,同是性格,命就大不同了。性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性格絕非天生,至少很大占比并非天生,一個好的性格,是一種修養(yǎng),需要聰慧的心靈,以及善于汲取的心態(tài),這種汲取的源泉可以是書本,也可以是社會、人間。
觀紅樓四大小姐,一次次不禁為她們的命運走向而感觸萬分,早些時候更多的是感慨,或悲憫,但漸漸更多看到、感受到的是他們命運走向之前的來路和趨勢,這或許也是一種自我醒悟和自我鞭策吧。
品紅樓,可察人心,觀時代,亦可醒吾身,然也!
可能名著就是名著吧,每讀一次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常常讀著讀著就感觸良多。
問候老師冬安,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