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獎】驢行散記|怒江大峽谷之行(散文)

編輯推薦 【曉荷·獎】驢行散記|怒江大峽谷之行(散文)


作者:肖群 童生,821.7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0207發(fā)表時間:2023-03-29 11:46:38

1、丙中洛、“嚇啦”
   怒江從唐古拉山出發(fā),由東南進入云南,憑借它洶涌澎湃不可阻擋的偉力,在5000多米的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造就了世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原始古樸的怒江大峽谷。怒江大峽谷位于滇西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地帶,峽谷在云南段長達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丙中洛一帶,達35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300多公里的怒江大峽谷,沿途人煙稀少,沿著怒江北行,經(jīng)瀘水?、福貢?、貢山、丙中洛?、察瓦龍等地,可以一路直達西藏察隅,進入雪域高原。這一路上的山水景觀堪稱一絕。
   描述怒江大峽谷的壯美,既感力不從心,又覺無論用什么文字都顯蒼白,親身去體驗去感受以后,那份壯美、嫵媚、遼闊與震撼,才會深深的烙在靈魂里。
   先說下“怒江第一灣”吧。怒江出西藏進云南,一路南下,突然掉頭向西,被西面的山崖?lián)踝∪ヂ泛?,只得再次向東急轉,劃了一個漂亮的半圓又找回向南的路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怒江罕見的“U”字大拐彎。將雄奇壯觀與嫵媚秀麗定格在一個畫面中,這又是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美??!
   有人說,丙中洛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還有人說,丙中洛此生必去一次。一路向北,終于來到丙中洛。一個小鎮(zhèn)被山環(huán)繞,遠處是嘎娃嘎普雪山,雪山積雪很厚,閃耀著銀色的光芒。陽光照耀在這片土地上,祥和安寧,光是看著這樣的風景,就足以治愈人心。丙中洛,它就在這里,在怒江大峽谷的臂彎里,安靜、悠然。曾經(jīng)的遙不可及,到突然的觸手可摸,那直面的真實,讓所有的勞累奔波變得這么值得。
   丙中洛,怒江大峽谷中突然出現(xiàn)的一塊沖積扇平地,極少見的開闊臺地,前臨怒江,背靠神山,山間云霧繚繞,平地上油菜花盛開,農(nóng)作物肆意生長,一副世外桃源的樣子。
   丙中洛被稱為“人神共居之地”。世界上能號稱“人神共居”的地方并不多,尼泊爾加德滿都、圣城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我在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的和諧,幾處裊裊的輕煙,大片的田地,給人與世無爭的印象。在大山的深處,有這樣一處世外桃源,只怕是神仙看了也不想走,人、神共同和諧地居住在這片凈土,在這里,萬物有靈,是整個怒江大峽谷中最有靈氣的地方。
   在丙中洛的對面還有一個叫“桃花島”的地方,村名叫扎那桶,就在怒江第一灣的中間,可惜去的早了些,未趕上島上桃花盛開的節(jié)季。
   丙中洛只有一條街,沒多長時間就逛完了。今天的旅程還算輕松,打算找家當?shù)靥厣牟宛^好好撮一頓。怒江這邊有一道特色菜叫漆油雞,只是我們應該不會吃這個,因為吃了大概率過敏。還是去吃“嚇拉”吧!聽說這個“嚇啦”在當?shù)睾推嵊碗u一樣受人喜愛。
   到怒江,不喝“嚇啦”就算白去了。在怒江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生完孩子的女人,吃三天“嚇啦”,就能下地干活,不會得“月子病”。這是客棧老板那里聽來的。
   “嚇啦”應該是怒族人的語言。簡單地說,“嚇啦”就是用酒煮出來的肉。這肉一般是雞肉,也可以是其它肉類。
   往燒熱的鍋里放入漆油或者酥油,然后放入剁碎的雞塊。把雞肉炒得酥脆焦黃,倒入農(nóng)家自釀的白酒,然后雞肉燜至七八成熟時即起鍋上桌,酒的醇香混合著雞肉的鮮香立即充盈了鼻尖。
   怒江人一般不會獨自喝“嚇啦”,每喝一次“嚇啦”,都要認真挑選喝酒伙伴,精心選擇食材及做“嚇啦”的高手,非常具有儀式感。怒江人家,一般是男人喝“酒湯”,女人吃雞肉,客人好友圍坐一桌,喝著“嚇啦”,啃著雞肉,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漆油和白酒燉出來的土雞味道就是不一樣,肉質緊而不柴、鮮美可口。吃完雞肉再喝上一口充滿肉香、油香的“酒湯”,滋潤而滿足。在忙里偷閑的日子里,坐在怒江人家的火塘旁,邊喝邊聊,一碗熱熱的“酒湯”下肚,忙碌生活里的幾絲惆悵,便溶解在彌漫著酒香的雞湯里了。我想,這是來怒江兩天之中吃到的最好吃的東西了。
   怒江人喝“嚇啦”或許基于怒江的飲食文化。因為我發(fā)現(xiàn)做“嚇啦”的過程,倒酒入鍋時,灼熱的鍋突然遭遇常溫的白酒,發(fā)出“呲啦”的一聲響聲,有點像“嚇啦”,所以我覺得“嚇啦”不是哪個民族的語言,它可能純粹就是一個象聲詞。
   今晚就在丙中洛住了,想著在這樣的地方住一晚上,什么都值了,心里美滋滋的。
  
   2、石門關、霧里村
   離丙中洛往北3公里,一路夾江而行的是兩座高山: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兩座大山的絕壁從江邊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形成一道高500多米,寬200多米的巨大石門,?怒江從石門中噴涌而出,奔瀉而下,當?shù)厝朔Q它為——石門關,這里是進出滇藏必經(jīng)之路。
   石門關,顧名思義,這是由怒江兩岸高聳直立的絕壁形成的關口。江面寬度只有一百多米,怒江水洶涌奔流,一瀉南去。可以想見,這座“石門”是怎樣的氣勢磅礴、壯觀雄偉。
   在高聳入云的大山中,車子猶如一只螞蟻般渺小。逼仄的一線天空,雙峰若門,欲合欲開,石門關就是這樣的一條峽谷,陡峭的崖壁直沖云霄。從石門過,像是從一個巨人的褲襠下鉆過去。
   在未修路前關口兩邊的村民往來要看老天爺?shù)哪樕?,雨季怒江漲水時,淹沒了沙灘,路斷難行,就是猴子、巖羊也過不了;只有旱季水少江淺時,才能從絕壁下的沙灘通行。
   走過石門關視野就豁然開朗了,能看到在遠處峽谷間碧綠的緩坡上突然浮現(xiàn)一片吊腳樓,這便是霧里村。霧里村很美,前臨江水,后靠高山,遠處可望雪山,因為交通閉塞,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怒族民居和生活方式。
   霧里原本叫“翁里”,意思是“一個像鳥窩的地方”,是一個寧靜古樸的小村子,怒江在村前緩緩流過,彷佛突然消失了脾氣,用溫柔的一面呵護著這里的村民。
   因常被江霧繚繞,山霧相纏,后來,被人們以訛傳訛為“霧里”,變得更加詩意。到過這里的人都稱它有“瑞士田園風光”,怒族人的木屋錯落有致的矗立在怒江邊田野上,伴著裊裊的炊煙,靜謐如油畫一般,美得叫人窒息。
   霧里村不通公路,只能通過兩側山中的小路進去,其中一側的小路就是保存完好的鑿在懸崖邊的一段茶馬古道。這段古道起點在霧里村,終點在朝紅橋,距離不長,但特別有味道。對于慕名而來的旅行者,茶馬古道是一種驚險原始的刺激體驗??墒菍τ陟F里村的村民來說并沒有多少詩情畫意,孩子們要穿越這條崎嶇的山路,前往遠處的丙中洛鄉(xiāng)上學。這也是村民唯一進出的日常通道,村民和物資仍然依靠這條鑿在懸崖峭壁上的茶馬古道,它依舊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進去走一遭需步行三個小時,心里不免有些躊躇,怕耽誤下面的行程想著放棄,但隔著怒江眺望對面的霧里村,江水相伴清煙散淡的霧里村,讓人禁不住誘惑了,覺得若不去走走,也許會抱憾一生的。
   我在村莊內散步,看著霧氣環(huán)繞中的村舍,覺得時間仿佛也停止了。霧里村,四周望不到頭的群山,田地草地綠的沁人心脾,一派生機盎然的田園風光,我很喜歡這種自然的味道。
   霧里村的民居是怒族特色民居,有點像版納傣族的干闌式建筑,但是傣族那種干闌式下面很高,這邊怒族的有點矮。走近這些地方,就會覺得心里沉靜,久居城市里的浮躁和喧囂被洗滌一空,隨處都是畫中的景色,這次自己也成了畫中的人。心想,霧里村是個可以寄托靈魂的地方。如果有一天,累了、困了,不妨去那里走走,給身體和心靈真正的放一次假。
  
   3、茶馬古道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其實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條明確道路,它是陜、滇、藏、甘等地區(qū),進行“茶馬”貿(mào)易交往的道路的總稱。我們常說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大致有三條主道,分別是:陜甘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思茅、普洱,中間經(jīng)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qū)、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
   沿著怒江往北,在貢山丙中洛霧里村附近,尚能看到一小段真正的茶馬古道,2004年,著名導演田壯壯的首部紀錄片《德拉姆》曾拍過這里的茶馬古道。這是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緊貼在怒江岸上的絕壁上。
   遠遠望去,古道猶如一條在山體上開鑿出來的縫隙,在山腰間蜿蜒著。走近細看,古道崎嶇狹窄,只夠一人通行,貼著山體一側行走,沒有任何遮擋的另外一側腳下,咆哮奔涌翻騰的怒江,懸崖陡峭,江水翻滾。初次走這樣的道路,差不多是提著心在走,頭皮發(fā)麻,手心滲汗。
   聽說當年巖壁上開鑿道路的土法是:先將白礬和硝放在懸崖上用火燒,燒到巖石發(fā)燙,再把怒江水一桶桶吊上去潑在滾燙的石頭上。巖壁遇水爆裂。然后從石崖縫隙處下釬,千錘萬鑿以后,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的古道才一點點修成。
   沒有公路的時候這里每天騾馬叮當,馬幫從這里馱著普洱茶,鹽巴去往西藏,或者更遙遠的南亞大陸,換取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維系著峽谷里艱苦的生活。
   怒江兇險,滑坡泥石流是常事,當年的茶馬古道上,常有馬匹墜到怒江,掉落的馬匹像一片葉子,瞬間就會被江水吞噬。有些馬鍋頭*怕回去交不了差,干脆就不回去了,或異地入贅,或浪跡他鄉(xiāng),馬鍋頭們都是苦命的人,有時真的不值一匹騾馬的錢。怒江茶馬古道的故事大同小異,馬鍋頭們的心酸各不相同(*馬鍋頭:率領馬幫的人。亦指馬幫中的趕馬人)
   突然想起了不久前在昆明吃過一次的馬幫菜。準確的來說,馬幫菜并不是一種菜式,而是為了生存奔走在路上的人們,趕路途中為了省時省力、果腹充饑而搗鼓出來的吃法。
   臘肉腌菜和野菜,稀里嘩啦煮一鍋,馬幫行走在山川間,有時就是席地生火,用一大鍋食物填飽肚子。有經(jīng)驗的往往能在附近找到各種野菜,湊出一頓豐盛的馬幫菜。風餐露宿的粗糲,這才是粗獷野性的馬幫菜。奇怪的是,現(xiàn)在人對那種以前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向往,吃到那些山野中所吃的鐵鍋菜也覺得又香又饞。?
   馬幫,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遙遠的記憶。茶馬古道有很多段,許多已經(jīng)隱沒在歷史中,或者已修成了公路,丙中洛通往察隅這一段是唯一“活著”的一段。古道上,偶爾也能聽見悅耳的馬幫鈴聲,那是穿行此處的一支馬幫隊所留下的聲音。在若隱若現(xiàn)的背影里,一種遠古的尊貴和久遠的文明撲面而來。

共 4073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作者前一篇《驢行散記|怒江大峽谷》里寫了到怒江大峽谷的沿途風景和奇聞異事,本篇接著繼續(xù)介紹怒江大峽谷之行的所見所聞。丙中洛,怒江大峽谷中突然出現(xiàn)的一塊沖積扇平地,極少見的開闊之地,被稱為“人神共居之地”,給人一副世外桃源的樣子。“嚇啦”其實就是怒江人喝的一種酒,名字聽起來十分有趣。石門關,顧名思義,這是由怒江兩岸高聳直立的絕壁形成的關口,看上去那么地氣勢磅礴、壯觀雄偉。霧里村不通公路,鑿在懸崖邊的一段茶馬古道是村民唯一進出的日常通道,這些筆墨不知不覺渲染出霧里村的村民出行的艱難?!安桉R古道”聽起來很有歷史風味,用“初次走這樣的道路,差不多是提著心在走,頭皮發(fā)麻,手心滲汗”來刻畫茶馬古道的艱險。作者不光文章寫得生動形象,單憑在茶馬古道親身體驗的勇氣,就應該獲得掌聲。感謝賜稿曉荷!【曉荷編輯:芹芹森】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芹芹森        2023-03-29 11:48:19
  拜讀佳作,問候老師!文章寫得真好,向你學習,祝老師心想事成!
回復1 樓        文友:肖群        2023-03-29 21:56:01
  多謝老師精彩編按,敬茶。
2 樓        文友:何葉        2023-03-29 23:20:29
  問好肖群老師,敬茶。
何葉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