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愛】回味龍洞(散文)
一
龍洞景區(qū)是濟南近郊著名的游覽勝地。我們通常所說的龍洞,是龍洞峪、藏龍澗、佛峪和馬蹄峪的合稱。
老濟南人說,柳、泉、湖是濟南的三張名片,龍洞是濟南的后花園;現(xiàn)在的人說,龍洞是濟南的張家界,也有的說,如果對龍洞加以開發(fā)宣傳,它決不比一些千里之外的著名景點遜色。
龍洞景區(qū)風景如畫的山峪景觀,藏風聚氣的地理形勢,清幽靜謐的自然環(huán)境,自古就是釋、道兩家的修行樂土和騷人墨客的游覽勝地。建國后,山東駐軍在那里設立了軍事區(qū),在周圍山上拉起了鐵絲網(wǎng),加上當?shù)卣馍接旨皣鵂I林場的看護,使龍洞景區(qū)的生態(tài)保持了良好的自然風貌,讓本來就美不勝收的天然形勝錦上添花。
我對龍洞的認識,是從一段順口溜開始的。有一次我在營區(qū)大門值班,龍洞村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者到值班室玩,當我們談到龍洞勝景時,他說了一些日本人進駐龍洞和韓復榘到佛峪避暑的情景,最后情不自禁地吟唱了起來:“龍洞山,景天然,又有古寺又有泉。錦屏春曉列八景,禹王降龍美名傳。鷲棲巖,塔指天,獨秀峰,真奇險。還有佛峪般若寺,林茂景幽泉水甘……”最后幾句我沒聽清,好像是“自從來了洋人”什么的,當我向他請教時,他卻閉口不言了。
現(xiàn)在的部隊營區(qū)大門,就是龍洞景區(qū)的正門。我剛去龍洞時,大門上還懸掛著根據(jù)康熙十四年五月御筆刻碑臨摹的“龍洞熏風”四個大字,可惜在1984年大門改造時拆下扔掉,那時還都不知它的珍貴。
進入營區(qū)大門后,沿著龍洞河邊的柏油馬路南行不遠,道路便依次岔開,分別通向風景各異的馬蹄峪、佛峪和龍洞峪。那里山勢奇絕,林密景幽,池泉遍布,古跡仰俯時見,更有漫山蔥翠,滿壑清風。游走在里面,猶如世外桃源,身臨仙境。
龍洞峰奇谷幽。由于特殊的地質(zhì)構造,形成了龍洞景區(qū)內(nèi)以深切溝谷和陡峭山崖為特征的地貌,壁立千仞的龍洞崖,鬼斧神工的藏龍澗,靜謐清幽的佛峪谷,世外桃源般的馬蹄峪;錦屏巖、鷲棲巖、獨秀峰、三秀峰、黑龍洞、一線天、禹登臺、白云洞……那神奇的造化,無一處不讓人拍手叫絕。
龍洞多古跡。在龍洞山水間行走,不經(jīng)意間你就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據(jù)龍洞村周文來老師調(diào)查,龍洞景區(qū)內(nèi)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寺廟有龍洞寺、報恩寺、般若寺、觀音堂、朝陽洞、尼姑庵、華嚴寺、靈官廟等8處,現(xiàn)存造像石刻81處,碑刻18塊;歷代名人詠贊龍洞的文章13篇,自宋代至清朝描寫龍洞的詩詞147首,另外還有一些零星散落的遺存。近幾年,有人在馬蹄峪山上新發(fā)現(xiàn)了一組佛刻造像和文字石刻,還有一處有史料價值的石洞。這不僅給龍洞增添了新的看點,也豐富了龍洞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
龍洞多奇聞軼事。老君井的傳說,報恩塔的傳說,大禹降龍的傳說,龍洞祈雨的傳說,林汲山房軼事、韓復榘軼事、日本人進駐龍洞軼事……讓你在古今歷史中穿越,在虛無和真實中穿越,在享受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同時,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啟迪對人生的思考。
龍洞多山泉。有山則秀,有水則靈,有山有水才算佳境。龍洞的美,當然少不了水的點綴。除了三條林木掩蔭的小溪和幾個較大的水池外,還有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懸珠泉、一指泉、金龍泉、茶壺泉、一壺泉、露華泉、林汲泉、老君井、鳳凰池、白云泉等,另有無名泉池多處。其中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懸珠泉、林汲泉曾被列為濟南名泉。
龍洞多色彩。滿山遍野的翠柏,霜葉如染的紅葉,枝葉婆娑的青檀,長滿荊刺的山皂角,甘甜如飴的桑葚,果如瑪瑙的山棗,金燦燦的山杏,黃澄澄的柿子……春天百花爭艷,夏天萬木競榮,秋天五彩繽紛,冬天銀裝素裹,像一副四季風景畫,不論你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到訪,都會讓你激情飛揚,大飽眼福。
“我游龍洞驚奇絕,畫不成圖口難說”。這是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對龍洞的詩贊。的確,龍洞的美難以用語言和圖畫來形容。它美在剛柔并濟的天然形勝,或氣勢磅礴,或雋秀婀娜,或寂靜清幽;它美在深厚的文化積淀,碑塔亭記,寺廟遺存,摩崖石刻,歷史傳說,名人佳話,讓游人在輕松愉悅中解讀千年的中國文化,感受燦爛的中華文明;它美在天人合一,錦上添花的亭塔,恰如其分的題記,順水依勢的亭廊,少一點遺憾,多一點累贅;還有崖與柏,石與泉,巖與洞,深谷與小溪的相約廝守,一切都像特意搭配,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
龍洞景區(qū)因龍洞峪而名。
龍洞峪的形狀像個細腰葫蘆,以鷲棲巖、獨秀峰為界分為三段,外面的一段山勢較緩,山谷開闊,景觀以秋天的紅葉為主;鷲棲巖和獨秀峰中間是龍洞峪的腹地,面積雖不大,卻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最集中的地段;獨秀峰以上是狹長的黑龍澗,像細腰葫蘆的“把”,是尋幽探險的絕佳去處。
進了龍洞峪,沿著綠樹掩蔭的山路行不多遠,抬頭就看見矗立在鷲棲巖之巔的報恩塔。那沉穩(wěn)挺拔的塔身,像個威武堅定的衛(wèi)兵在守護著那片山巒。
報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中國古塔通鑒》載錄。
報恩塔形似西安大雁塔,四角七級,高十二米,全用當?shù)氐膸r石壘砌,好像沒有用灰漿,中部以下嵌過縫,但明顯是后來所為,上部稍有風化破損,但無大的裂縫,看起來還很堅固。塔身正面有石門佛龕,內(nèi)供觀音像,佛龕上嵌有建塔碑記,字跡看不太清。大意是說林棣(今山東惠民)開元寺東大圣院講經(jīng)論僧宗義,為報佛恩、君恩、母恩、師恩、施主之恩而出資修建。塔下藏葬舍利數(shù)十粒,但未載何人真身。塔的西側,緊鄰峭壁有一無門無窗無頂?shù)氖?,其?nèi)端坐一無頭和尚,石像后面墻壁上鑲有“修塔和尚”石刻,側有《白云庵主慶八十壽碑》一通。據(jù)說,在報恩塔稍上巖崖下原有古剎,我只發(fā)現(xiàn)荊棘叢中有一堆亂石,遺跡已經(jīng)被歲月淹沒了。
可能是習以為常的緣故,以前也沒感到那座塔有什么特別,現(xiàn)在回眸它,卻感到它畫意十足,堪稱神來之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與周圍的環(huán)境是那么和諧。如果沒有它,“畫不成圖口難說”的龍洞美景不僅會少了點睛的一筆,而且簡直是一個遺憾!
報恩塔有個兩個近似的傳說,大意是一秀才到濟南參加鄉(xiāng)試,游玩龍洞時因病昏倒,幸得龍洞寺一老和尚相救。因錯過秋闈,便在鷲棲巖上建茅屋苦讀。后秀才殿試高中后回龍洞尋救命和尚報恩,但老和尚已去世,故修此塔以報之。從《報恩塔記》和《白云庵主慶八十壽碑》上看,這個傳說只是演繹罷了,不過,還算沒有曲解建塔的本意。據(jù)說在塔下的山坡上原有一座報恩寺,可惜當年修建倉庫時清理貽盡,史料上也未見提及,不知報恩寺與報恩塔是什么關系,想來與那個傳說倒很吻合。
我每次看到那座石塔,就想起傳說中那個知恩圖報的修塔和尚。梵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層佛塔是佛教中最高等級的佛塔,只有修行有道,功德無量的高僧才有此殊榮。人的性命是至高無上的,救人性命當然是莫大的功德善舉。那個救人性命的和尚修得了勝過七級浮屠的功德,理所為人景仰;那個知恩圖報、教化人們“瞻塔禮像者,知恩不可忘”的修塔和尚也同樣值得人們尊敬。多一點給與,少一點索取,學會感恩、報恩,這個社會肯定會更和諧美好。
三
鷲棲巖下有一條小溪,溪上有一座石橋,過了那座石橋,是一塊三畝左右的平地。踏上那塊平地,第一眼觸及的,除了幾棟庫房外,還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和幾通高低不一的石碑,不用問,那里曾有一座寺廟。
那座寺廟當?shù)厝朔Q龍洞寺。據(jù)載,龍洞寺始建于西晉,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敕名“龍洞壽圣院”,是為鼎盛期,民國末尚存。寺里原有大殿、廂房、山門、牌坊等建筑,大殿內(nèi)供奉龍王、龍子、龍女、金龍及四大天王像等神像,故又稱龍王廟。現(xiàn)僅存宋英宗治平四年賜名“壽圣院”的敕封碑,元代《龍洞靈惠公碑》和清代重修寺廟時的捐款善碑三通,古銀杏樹兩棵,古井一眼(一指泉),其它建筑散失可見。據(jù)說原有康熙手書“龍騰洞在”和乾隆手書“洞云龍飛”兩通石碑,可惜遺失。從民國時期的照片來看,那組建筑雖然不是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但古樸的黛瓦青磚卻很有深山古寺的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洞寺以祈雨祈雪靈驗而名。不知是先有了大禹降龍的傳說,人們才去祈雨祈雪,還是因祈雨祈雪有靈,才有了大禹降龍的傳說,反正那座寺廟與大禹降龍的傳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從現(xiàn)存的史料和碑刻來看,龍洞寺成為祈雨祈雪的首選道場始于宋代。宋治平四年(1067)年,龍洞寺被朝廷額定為“壽圣院”,從“壽圣院”這一名字就可以看出,那時龍洞寺已經(jīng)是個釋道合一的寺廟,也就是說,寺內(nèi)不僅供佛供菩薩,也供神供龍了。現(xiàn)存有關龍洞寺的記載,大都與祈雨祈雪有關。當年每遇大旱,官員、名士們就組織去龍洞祈雨祈雪,如齊州知州韓鐸,時任齊州掌書記的蘇轍,齊州知州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元代的書畫大家、濟南路總管府事趙孟頫,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yǎng)浩,清代濟南知府龔易圖等都組織過祈雨或祈雪活動,現(xiàn)存的壽圣院敕封碑和龍洞靈惠公碑都記載了當時祈雨祈雪的過程。因為他們的祈雨祈雪每次都如愿以償,龍洞寺也就名揚一時,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宋神宗封龍洞寺龍神為“順應侯”,金皇統(tǒng)年間,大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又封其為“靈惠公”,大殿內(nèi)也供奉起了金身神龍。
“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磥砉糯墓賳T也不乏體恤民情的好官。蘇轍《齊州祈雨雪禱龍洞文》說 “今茲歷時不雨,麥不得種。饑饉既至,疫癘將起。守土之吏,任其憂而不所為。神能仁愛斯民,又能作為雨雪,以生育萬物,是以敢告。茍克有應,嘉雪時降,以寬吏民之憂,敢不有以報也?”他們把希望寄于龍神,雖然現(xiàn)在看來有些荒唐,但急為民所急,憂為民所憂的心情卻躍然紙上;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張養(yǎng)浩拜陜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他接到任命后,抱著一去不回,死而后已的決心,將全部家產(chǎn)分送給了當?shù)刎毧啻蟊姾?,立刻就“登車就道”。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感慨萬千,寫下了《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愛憎分明,為百姓鳴不平的曲子?!对?張養(yǎng)浩傳》記載:“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他在龍洞那次祈雨該也是心之切切吧。
是非功過,蓋棺定論。有求必應的龍神功績刻在碑上,那些為民分憂躬身踐行的好官人們也不會忘記。從這些故事里,我們也可以思考點兒什么。
四
站在龍洞寺遺址,一抬頭,你就會被鬼斧神工的巖崖所震撼。我每次去那里,就感到心跳加快,忍不住兀自靜靜地仰看一會兒,看著看著,不免就心猿意馬,想入非非。
面西那面刀削斧劈的直立巖壁壯觀得簡直無法形容。那段巖壁高約八十米,被右面的鷲棲巖和左面的獨秀峰擁護著,像一面巨大的屏風豎在青山綠水之間。巖壁之上翠柏虬掛,古藤懸垂,春來山花搖曳,錦鳩啼唱,夏至翠綠點點,鶯飛蟬鳴,秋有紅葉如炬,野鴿成群起落,冬有銀裝素裹,紅霞朝掩夕照,四季風景猶如妙筆丹青。明代文人劉敕描繪說“丹碧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故后人將此巖叫“錦屏巖”。錦屏巖中部有個洞口形若花瓶,人稱“金瓶”,相傳每逢春分這天,金瓶洞口就白霧繚繞,有陽氣自洞內(nèi)噴沖出,里面積落的干葉枯草隨之飛揚。錦屏巖的奇特景觀,被列為濟南“八景”之首,曰“錦屏春曉”。古人有詩贊曰:“萬仞芙蓉翠作攢,昽曈春倚玉欄桿。丹崖面面生如削,碧陣團團畫亦難?!庇值馈叭照涨缟揭恬?,桃花迷洞笑春風。千紅萬紫攢如屏,一幅丹青在望中?!?br />
巖壁上,“壁立千仞”、“白云無盡”、“錦屏春曉”等數(shù)方醒目的大字題刻可謂錦上添花,其中又以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濟南名士柳文洙所題的“壁立千仞”最為壯觀,兩米見方的四個大字,氣勢雄渾,神韻瀟灑,好像精工銘牌鑲嵌在巖壁上。據(jù)說,當年工匠摹刻時,在崖下搭建了數(shù)層梯子,歷時數(shù)月方完成。
左上那方朱紅色“敕龍洞壽圣院”題刻,據(jù)《歷城縣志》等史書載,系蘇東坡所書。蘇軾曾于熙寧十年(1077)正月和元豐八年(1085)六月兩次到濟南,第一次到濟南時在好友李常(黃庭堅的舅父)的陪同下,游覽了濟南名勝,并寫下了《答李公擇》一詩:“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時作陽關斷腸聲?!痹娭械摹褒埳健睉撌侵庚埗瓷?,因章丘雖有龍山之地名,但無龍山之名勝。也就是那次游覽,他去濟南東郊王舍人莊拜謁張掞故宅,作了《張文裕挽詞》一詩,并鄭重題寫了“讀書堂”三字。據(jù)此,后人便由此推測“敕龍洞壽圣院”為蘇軾所書。
碑載,朝廷“敕龍洞壽圣院”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而龍洞石刻題款是熙寧元年(1068)五月十七日降詔,雖然時間稍有出入,但不管是哪一年,都比蘇軾第一次到濟南早了九年多;再者,對比蘇軾所書的“讀書堂”碑,“敕龍洞壽圣院”字體風格與其明顯有異,而落款“興德軍施主高曦上石”和“敕龍洞壽圣院”應是一人所書。所以,說“敕龍洞壽圣院”為蘇軾所書不成立,反正我是不信。
龍洞的歷史文化淵源與壯美景致,漸次行來,目不暇接。
祝老師一切順遂,書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