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村莊的石碾(散文)
村子中央,有一盤石碾,它并不像其他的村子那樣祼露在室外,而是建造在一座泥墻房子里。
那盤石碾,不僅碾盤大,而且上面的石磙子也大。石盤上的磙子也是由堅硬的大石頭做成的,中間掏有圓孔,由一塊圓型橫木直穿而過,在石盤上的正中位置固定有中心軸,中心軸與橫木交接處形成一個十字,再用鐵卡子將其連接固定牢靠,這樣就構成了一盤完整的石碾。
曾聽村子里一些老者講過石碾的來歷,他們說,石碾是由一位專業(yè)的石匠師傅鏨制出來的,制作工藝特別復雜,技術難度也很大,既要熟練雕刻,還要精通打磨,由于費時費力,也沒有人主動學習這門技術,后來老石匠離世后,村上便沒有人再去從事這項工藝了。
石碾由于常年供人們勞作使用,左右兩旁的扶手顯得黝黑光滑。在平日操作時,由兩個人合力,才能使其轉(zhuǎn)動起來。石碾轉(zhuǎn)動的聲音也別具一格,吱吱唧唧,吱吱唧唧,宛如那一段段過往的舊式時光。
我們家離石碾房的位置并不遠,中間僅隔著一座青石橋。出了家門就能遠遠地看到。八十年代初,雖然農(nóng)村已經(jīng)有了加工廠,但是母親寧愿花點力氣,也不愿意多花幾毛錢去加工廠,大多時候她仍然在用石碾,碾玉米、碾豆子、碾高粱。因為母親喜歡吃玉米面和三和面,而這些都要經(jīng)過石碾反復進行碾壓,才能成為可口的食材。
那時候,母親時常喊鄰居張大嬸一同前往碾房忙活,只要我看到她們拿了簸箕、笤帚,背起玉米準備出門時,就迫不及待地嚷著要跟著前去。到了碾磨房,母親先要把碾盤上的灰塵用笤帚打掃干凈,再把碾子上用干布擦拭幾遍,之后才將玉米倒上去,攤開、攤平。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就序后,張大嬸和母親一左一右,開始了慢長的碾磨。我站在一旁看著她們,一圈一圈地轉(zhuǎn)著,卻不從太厭煩。仿佛她們碾壓的不是糧食,而是一個個平淡的日子。待久了,我卻沒了耐心,于是就做一些出格地事,給他們添亂。在地上找顆石子,扔上上去,只聽咯嘣一聲,石子瞬間粉碎,母親見狀便嚴厲地呵責我,我馬上跑遠,以免挨打。但我依然能聽到母親的對我的抱怨,這臭小子,盡添亂。這摻和在一起,又浪費了不少糧食。等好半天我才敢回去,我不敢不回去,那樣我會沒飯吃,可是偏偏知道犯錯會受到懲罰,可我又為什么要犯錯呢,我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我想一個人就是在這樣的自我否定中不斷成長的吧。母親見我回來,剛才的氣她已消了一半,也不再責備我,只是讓我提著暖瓶,回家去打一壺開水來。我把水打回來,給母親和張大嬸各倒一碗,放在一旁的石頭上。那時我主動做點讓家人夸贊的事,或許就只有在這樣的時刻。其實,我是想將功抵過。
等她們把水喝完,我注意到那些玉米,已經(jīng)被碾壓成為粉沫,即便是這樣母親還要多碾幾遍。母親邊推邊用笤帚向中心打掃,我時常見狀去幫忙,用手往里撮,母親臉色卻瞬時改變,你的手是不是不想要了,快拿回去!被責怪后,我馬上把手抽回。母親說你過來爬在扶手上面,我和你大嬸推著你轉(zhuǎn),我見是好事,就立馬爬在扶手上,至今仍然記得,那種感覺真的像是飛一樣,并且還有一點點刺激隱含其中。
糧食碾的較多時,母親就讓父親去借張大嬸家的毛驢。那頭毛驢,時常就拴在張大嬸家的墻外,我曾多次見到它,在那里嚼食草料,但我從來沒有關心過它,即便它被雨淋,被烈日曝曬,我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它只是一頭毛驢而已,它沒有讓人關懷資格。直至后來,我經(jīng)歷過人生當中一些磨難之后,我再次想到石碾,想到那頭毛驢時,我方才明白,毛驢對于農(nóng)村人是有意義的,更確切地說是有非凡的意義的。因為毛驢的存在,在那個貧窮落后的年代里,它推動了生產(chǎn)力,促進了物質(zhì)資料的發(fā)展,讓老百姓有了致富的希望,有了精神的寄托。碾磨、犁地、收玉米、拉煤炭,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毛驢。
每次父親把驢車借來時,我就非常興奮地坐在上面,那種晃晃悠悠的感覺,最具有濃郁的煙火氣息,我時常覺得比坐父親的汽車還要舒服很多。父親趕驢車也是一把好手,有模有樣,一會兒嘚嘚,一會兒咧咧,毛驢換了主人,但它好像也不見外,很是待見父親的指揮。等到了石碾房,我還沒坐過癮,還不想下車,但是又必須下車去勞作。幾個人合力把玉米卸下后,再把毛驢從車轅里牽出來,給它上好嚼子,繩套。父親一拍毛驢,石碾便被拉動起來。父親擔心毛驢不夠?qū)W?,還給它的面部遮了一塊方布,驢子看不到前方,它就使勁地轉(zhuǎn)圈圈。有時候人會偷懶,毛驢也一樣,它也有惰性,或者說這就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吧,于是就拿起鞭子抽它,毛驢怕挨打,便要繼續(xù)前行。但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前行目的是什么,這便是它無從選擇的一生,而他所承擔的一切,是人給強加和賦予的。也曾聽人說,驢子拉磨時并不用打它,只要在它的嘴邊掛一根胡蘿卜就好使,它想吃,就有了目標和動力,于是它就一直努力,反復去做機械循環(huán),直至把任務完成。
記得,一個冬天的早晨,眾人在村口,把一個拉平板車的女人,圍得水泄不通。那女人操著河南口音,平板車上,躺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孩子。眾人問女人原由,女人說,他們老家遭遇水災,房子倒塌,農(nóng)田沖毀,男人又生了病。所以她帶著男人和孩子,背井離鄉(xiāng)來山西逃荒。女人希望能遇到好心人,能給她們一口飯吃。后來眾人看她可憐,便有人提議,讓他們暫住在石碾房里,可是石碾房四處透風,只是一間破房子。情急之下,經(jīng)過討論,大家支援出煤炭和柴火給他們在碾房取暖。期間有送水的,有送飯的,有送衣物的,那陣子石碾房異常溫馨,儼然有了家的感覺。住碾房的十幾天里,女人也時常以淚洗面。有時候常想,一個女人靠單薄的身體,去支撐一個家庭,是多么的不易。她所承受的痛,本來應該換來幸福才對??蛇@卻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眼下她卻只能拿著生命去拼搏,去硬抗,以搏取一個概率。但她卻不放棄,她向生的精神感染了村莊的每一個人。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調(diào)養(yǎng),女人恢復了體力,她再次拉著家人,去繼續(xù)趕路。女人也沒有過多的向大家道別,所以那天送她的人并不多,她默默地走了。但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我想那個女人,一定是帶著溫暖和希望上路的。
雖然這件事過去了許多年,可每逢想起她,我便想起父母,想起村莊里的那些老百姓,她們的命運何其相似啊。
后來我們家遷至城里,由于工作繁忙,回家甚少。也是在偶然回鄉(xiāng)辦事時,才發(fā)現(xiàn)村莊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鋪設油路,蓋起樓房,建設管道,安裝網(wǎng)絡,放眼皆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那座充滿兒時記憶的石碾,卻早已不知去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事是可以忘卻的,而又有些事是需刻骨銘心的。那些圍繞著石碾交織的往事,無論多少年,我都揮之不去,它已深深地植根進了我的身體里。我覺得像樹的根系,更像是人的血脈。
村莊的那盤石碾,記錄了我的腳步,也記錄了千千萬萬農(nóng)村人的腳步。而這所有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正以昂仰的姿態(tài),朝著中國夢的方向不斷地努力著。
2023年9月27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于江山文學網(wǎng)。
作品情感真摯感人,充滿滄海桑田變換的時代感,充滿鄰居互助,充滿對陌生的逃難女人一家的大愛精神。
佳作欣賞學習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