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廣場上站著一個人(散文)

編輯推薦 【丁香】廣場上站著一個人(散文)


作者:寒塘渡鶴影 布衣,225.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546發(fā)表時間:2023-11-19 09:05:18

廣場上站著一個人
  
   廣場上站著一個人,生活在千陽的人幾乎都知道。
   這個人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風雨不避地站在廣場上。只見他目光炯炯,莊重而嚴肅,衣袖寬大但卻顯得堅毅而深沉,雙手合抱一冊竹簡。每次從他跟前走過,我心靈就有一次震撼。
   這個人曾3次赴魯,拜孔子為師學習知識。說到這兒,大家一定會想出廣場上站著的那個人,他就是燕伋。
   燕伋的一生可以用兩個詞語概況:求學和授教。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燕伋誕生于一個“五世公族”的人家。他天資聰慧, 自幼刻苦讀書,遵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 父母卒后,二十二歲赴魯拜孔子為師,五年后學成歸來,在秦國做了一名小官;三十五歲再赴魯國繼續(xù)深造,四十歲返家,棄官在漁陽(今千陽)設壇授教十八年,并襟土堆筑望魯臺;五十八歲時獲悉恩師之子孔鯉去世,三赴魯國吊唁,并陪伴恩師四年。四年后孔子去世,又為其守孝三年并與師兄弟幫助孔子抄錄編定《六經(jīng)》、編輯《論語》留下偉業(yè)。 燕伋第三次辭魯返歸時已六十五歲,翌年便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燕伋是三秦大地孔子的唯一賢徒,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他首開中國西部設壇教學之先河,是崇文尚禮、尊師重教的旗幟和典范。
   秦魯兩地相距幾千里,在距今2500年的時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況下,燕伋能三次去魯國拜見孔子,一路兵荒馬亂、狼蟲虎豹、風餐露宿-------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是很難做到的。在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崇拜神、相信鬼,但燕伋卻堅信人的力量。他沒有那些虛無縹緲空洞的宿命想法,而是扎扎實實地立足于現(xiàn)實人的奮斗努力。燕伋和其他弟子一起完成經(jīng)典名作《論語》,這部書使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發(fā)展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
   偉大的詩人但丁曾說過:人不應當像走獸一般地活著,應當追求知識和美德。不吸取知識之光,我們的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人類社會會永遠在原地掙扎、徘徊,只有在對知識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中,我們的靈魂才會被點亮,我們的社會才能前進。燕伋所在時代,眾人習武護身求取功名利祿,而燕伋眼光長遠,習文棄武,胸懷未來,不顧山高路遠、家人反對、歷盡艱辛,千里求學。面對生活的拮據(jù)、面對他人的嘲諷,他本來身無分文、衣食不飽支設壇從教教化眾生。他重視教育,窮其一生,矢志不移,堪為教育之楷模。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我們的今天,也是我們的未來。國家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如果沒有燕伋,沒有像他一樣的人傳薪解惑,傳承文明,廣播文化,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感恩也是燕伋一生的一個標簽。燕伋從魯國回到家鄉(xiāng)后,每每想念恩師時,總要登高望魯,并用衣襟掬黃土堆在腳下,日久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中華尊師第一臺“燕伋望魯臺”。當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時,他生怕老師經(jīng)受不起打擊就前往山東去看望,侍奉四年,孔子去世后戴孝守靈又三年,辭魯歸里時年高65歲,不久就告別人世。他這種感恩老師的行為縱觀歷史,無人可及。這份感恩不僅僅表現(xiàn)為對孔子的感激,也體現(xiàn)在對家人的責任和擔當。在2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一夫多妻制是家庭結構的主要形式,燕伋卻做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所認同的一夫一妻。不管是多年在魯國拜師學習,還是在家鄉(xiāng)教化鄉(xiāng)鄰,他與妻子都能相敬如賓,獨守一生,至死不渝。
   燕伋的感恩之心更體現(xiàn)在他對當時社會的感念。燕伋生活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戰(zhàn)爭接連不斷。老百姓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燕伋沒有獨善其身,而是在努力地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將周禮文化傳播到中原大地,又兼容并蓄吸收東方各諸侯國的優(yōu)秀文化,并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將周秦文化傳播到東方,又將孔子的學說帶回關中,豐富了秦地文化。這是一份大愛、大擔當。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燕伋學成歸來,數(shù)十年如一日設壇從教就是通過自己的教化將文化知識、道理傳播給孩子及鄉(xiāng)鄰,造福桑梓。燕伋創(chuàng)西部設壇教書之先河,積極傳授孔子學說,成為一代教育家。他每天都去書壇崖頂遙望魯國,寄托師生情懷,由于每次他都用衣襟撩土墊足,引頸遠眺,日積月累便形成了高約十米,底徑三十余米的土臺,史稱燕伋望魯臺。燕伋也被后人稱為“中華尊師第一人”。
   2003年,千陽縣在燕伋曾經(jīng)設壇授教的原址重新修建了燕伋廣場和燕伋望魯臺。一個集觀光旅游、弘揚儒家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尊師重教基地”“德育教育基地”于一身的望魯臺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同年9月,燕伋望魯臺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天下尊師第一臺”,成為千陽縣一張靚麗的名片。
   現(xiàn)在來參觀望魯臺的人也越來越多。我不知他們來自哪兒,但我知道,他們來這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了解燕伋、感受燕伋。燕伋不但是個體的燕伋、千陽的燕伋、三秦的燕伋,更是中國的燕伋、世界的燕伋。他代表了中國人追求知識、追求目標、心懷感恩、做事實實在在執(zhí)著奮斗的時代精神。
   燕伋廣場中站著一個人。他日日夜夜陪伴著這方人、這方土。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080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是一篇關于人物生平的記事性散文,作者用如椽之筆,從不同視角詳細介紹了燕伋的家世燕伋的追求燕伋拜師燕伋對后人的影響,準確而細致地表達了“廣場上站著一個人”。這個人懂得感恩,追求文化,開辦教育,崇尚品德,重視人文,對后世影響深遠,是國家希望和興旺的象征。整篇文章構思獨特,文字精美,思想深刻,意境深遠。優(yōu)秀的文章表達優(yōu)秀的人物,優(yōu)秀的人物傳遞優(yōu)秀的思想,優(yōu)秀的思想具有優(yōu)美的品德,優(yōu)美的品德教育和影響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什么?是教育。一個民族的脊梁是什么?是品德。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靠什么?靠精神。細細品讀作者這篇精美散文,可以說作者不僅文筆取勝,更重要的是突出主題,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燕伋雖然是一個人,但卻又是一面旗幟;不僅是一面旗幟,而且是一種精神;不僅是一種精神,而且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一種創(chuàng)新的源泉,一種青春和生命的活力。讀這篇文章,讀的是神韻,讀的是思想,讀的是精神。這樣的文章形神兼?zhèn)?,發(fā)人深省,令人難忘。特別推薦閱讀欣賞。 【丁香編輯:王金啟】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王金啟        2023-11-19 09:07:03
  文筆簡練而精美,內涵深邃而豐富,讀后讓人深思,驗卷欲罷不能,好文章有神韻!
2 樓        文友:王金啟        2023-11-19 09:08:15
  優(yōu)美文章,精彩文筆,形神兼?zhèn)?,讀后難以忘懷!
3 樓        文友:晚秋楓葉        2023-11-19 10:05:32
  感謝王金啟老師犧牲休息時間及時編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學習弘揚,編按精彩,全面到位,辛苦了!敬茶問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 樓        文友:晚秋楓葉        2023-11-19 10:07:20
  謝謝作者老師投稿丁香,好文欣賞!期待精彩不斷。敬茶問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 樓        文友:寒塘渡鶴影        2023-11-19 11:23:22
  感謝各位老師!
6 樓        文友:三宵蟠桃園        2023-11-19 12:56:07
  閱歷豐富,美文分享。
7 樓        文友:金剛指        2023-11-19 17:41:03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筆者的故事就是一面旗幟,是一種力量。
8 樓        文友:閏土        2023-11-19 20:02:00
  《廣場上站著一個人》這題目就覺得新穎,娓娓道來,感人肺腑。“這個人曾3次赴魯,拜孔子為師學習知識。說到這兒,大家一定會想出廣場上站著的那個人,他就是燕伋。”
回復8 樓        文友:寒塘渡鶴影        2023-11-19 21:43:53
  感謝楊老師!
9 樓        文友:扶風王宗合        2023-11-19 21:27:19
  扶風向東千陽西,
   曾入此地見雄姿。
   今有丁香展君作,
   告知親友是燕伋。
回復9 樓        文友:寒塘渡鶴影        2023-11-19 21:44:44
  感謝老師!我是咱扶風人
10 樓        文友:張若俞        2023-11-19 22:41:43
  感謝王老師的精彩編按!感佩王老師的敬業(yè)精神!
共 12 條 2 頁 首頁12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