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可疑的父母之爱(随笔)
当我们把所有的观点和经验都抛在一边,剩下一个“空瓶子”的时候,很多东西看得更加清晰。“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之前的自己甚至认真看一眼都不会看,因自己内心早早认同这种观点,已进入集体无意识中。而今再次重新审视的时候,觉得事实并非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宣导的那样。
细想起来“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没有人不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理所当然。但是恰恰有很多人那么不爱自己的身体。有的是忽视,有的直接讨厌自己身体。讨厌自己身体可以整容,韩国人普遍会这么做就不必说了,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为了工作,为了娱乐等等忽视自己的身体,更有甚者就是自残。
曾看过一个案例,一个父亲说自己的女儿怎么样都不听自己的话,苦口婆心,威胁谩骂都没了效果,于是祭出奇招,在女儿面前剁掉自己的小手指。鲜血慢慢从桌子上留到地上,坠成一条细细的红线的时候,女儿彻底被吓到了,连连向父亲道歉。一个小拇指算什么,能换来女儿对自己俯首称臣,这样子也是值得的。如果此时问这位父亲,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他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然爱惜。那为什么要自残呢?还不是因为想让女儿听话吗?于是,小手指变成了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只是为了达到让别人听从指令的目的。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并利用的人,试问还有什么东西他不可以伤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古至今,帝王为了江山稳定,牺牲女儿的婚姻幸福嫁给外族首领似乎被传为佳话,处死王子成全后续的太平盛世似乎也不过分。然而有谁能够想象出塞外异族的女性所承受的内心苦难?有谁能想象儿子被父亲处死的空前绝望?
从古至今,为了政治地位而两家联姻的贵族们又有多少?儿女的婚姻幸福与否在政治地位的稳定面前又是多么微不足道?有谁能够想象这包办婚姻的背后,儿女们的感受?
《红楼梦》中贾母为了能够加强两大家族的联系,把宝玉嫁给宝钗似乎是明智之举。老舍的《茶馆》中,老汉为了十两银子把自己的女儿卖给太监似乎可以理解。严歌苓《小姨多鹤》中,父母将自己襁褓中的负担猛力掐死似乎也出于无奈。
是的,父母都是爱儿女的,如果不是紧要关头,如果不是生活压力太大,如果不是家族稳固,不会这么做的。是的,不是“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父母也可以不爱自己的孩子。
可能很多父母说,不是啊,我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我太爱孩子了。我帮他找对象,我督促他学习,我控制他作息时间,这些都是为了他好啊,为什么反过来他会那么怨恨我呢?
是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结果不好是吗?
我去帮助一个朋友做一件事,但我没做好,所以朋友你别怪我,我是想帮你的。但是确确实实事情没做好好吗?确确实实这个结果很沉重,我被老板训了?确确实实我又没让你帮我啊?确确实实我自己可以做错,老板训我我活该啊?
幸运的是,我们在面对朋友的时候,“我出发点是好的”似乎更像是一句道歉,低着头弱弱地说这句话为自己做错事情博得一些同情,为朋友挨了老板的骂表示愧疚。
但是恰恰相反,很多父母还自以为是地说这句话去逃避,去反驳,去训斥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你再不听话我打你了!如果有孩子胆敢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好,父母会大骂不孝,打得更重。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本来道歉的意味已经烟消云散,转变为强制的理由,转变为打骂孩子的理论基础。
于是,孩子只能低着头,弱弱地等待着打骂的到来,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曾经听过中国文化的讲座,教授说中国儒家文化推崇的伦理关系中仅有朋友关系是以对等原则构建的。君臣、夫妻、父子、长幼都是以不平等原则构建的。后三者全在家庭关系中,因此家庭中从没有平等。但是不平等给家庭带来表面稳定的同时,带来了多少心理的创伤。个人独立性无法发展,沟通完全不对等,家长即规则,弱小的孩子是家庭中最弱势,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不断受伤害的过程中,发展出畸形地心理适应机制。长大后的孩子用同样的不平等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到下一辈身上,无穷循环。